關於醫家<梁汝鈺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梁汝鈺(生卒年不詳),字符暇,清代山東禹城人,道光年間(1821-1850)太學生出身。其治學嚴謹,精研醫理,尤以傷寒學派與兒科痘疹之術見長,為清代中葉具學術特色之醫家。

學術淵源與傷寒思想
梁氏深究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臨證以六經辨證為綱,重視經方配伍與病機轉化。其學術立場屬「錯簡重訂派」,主張以方類證,強調「方證相應」之臨床應用。清代傷寒學研究分為三派,梁氏折衷於方有執、喻嘉言一脈,注重條文編次與證候對應關係,反映其對仲景學說體系化之追求。

痘疹專科貢獻
於兒科領域,梁氏總結明代《痘疹心法》(萬全)與《幼科準繩》(王肯堂)之要旨,結合清代溫病學說發展,提出「痘疹當分氣血虛實」之論。所撰《痘疹輯要》三卷,系統整理痘疹辨治要點:

  1. 辨期論治:將病程劃分為發熱期、見點期、起脹期、灌漿期、收靨期、結痂期,各期配伍相應方藥。
  2. 分型用藥:區分「順逆險」三候,順證以保元湯加減,逆證則用清瘟敗毒飲化裁,險證強調托毒透邪之法。
  3. 外治法集成:收錄薰洗法(如紫草煎湯外浴)、敷貼法(如三豆膏點塗)等民間驗方,體現「內外合治」思路。

臨證特色
梁氏診療注重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治痘疹時常佐以白朮、茯苓等健脾藥物,暗合李東垣「內傷學說」。其處方擅用石膏、黃芩等清熱藥,反映清代溫病學說對傳統痘疹治療之影響,然始終恪守仲景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原則。

著作流傳
《痘疹輯要》現存清道光年間刻本,北京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有藏。該書除理論闡發外,附有醫案二十餘則,如「小兒痘疹兼泄瀉案」以七味白朮散加減收效,展現其靈活化裁經方之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