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梁希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梁希曾(1862-1912),字拓軒,清末廣東嘉應州(今梅縣)人,為近代中醫瘰癧科重要代表人物。幼承家學,初習儒業,博通經史,後轉攻岐黃之術,潛心鑽研《內經》《難經》及歷代醫家著作,尤對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、朱丹溪痰瘀理論及明清溫病學說有獨到見解。

梁氏臨證主張「四診合參,尤重脈理」,認為瘰癧(淋巴結結核)之成因當從「本虛標實」立論,提出「三因致病說」:一因先天稟賦不足,肝腎陰虛;二因情志鬱結,肝氣橫逆;三因外感風火痰毒,凝聚經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痰瘀互結,陰火內熾」,發展過程可分為初起(氣滯痰凝)、成膿(熱毒壅盛)、潰後(氣血兩虧)三期。

治療方面創立「內外三聯療法」:

  1. 內治:首重辨證分型

    • 初期以「消瘰丸」加減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佐夏枯草、連翹)
    • 化膿期用「托裏消毒散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
    • 潰後主「人參養榮湯」調補,強調「養陰不忘健脾,清熱須佐化瘀」
  2. 外治:獨創「三步消癧法」

    • 未潰用「紫金錠」醋調外敷(含麝香、血竭等)
    • 膿成以「三仙丹」提膿去腐
    • 潰後以「生肌玉紅膏」促進癒合
  3. 食療:注重「藥食同源」

    • 急性期忌食發物(鵝肉、蝦蟹),推薦雪羹湯(海蜇、荸薺)
    • 恢復期用龜板粥滋陰,配合黃耆燉乳鴿益氣

梁氏於1909年撰《癧科全書》,系統記載瘰癧的診斷鑑別(特別強調與失榮、惡核區分)、治療方藥及預後調護。書中首提「瘰癧傳變規律」,認為其發展可沿足少陽膽經上攻巔頂,下注脇肋,並記載特殊脈象「癧脈」——寸關弦滑而尺部細澀者多難治。

曾任汕頭檢查驗病所醫官,後執業於同濟堂、延壽堂等藥肆,臨證注重地域因素,針對嶺南溼熱氣候特點,在傳統方劑中常加木棉花、雞骨草等地方藥材。其學術思想影響後世嶺南瘰癧治療學派,門人輯有《拓軒醫案》,記載其運用蟲類藥(全蠍、蜈蚣)通絡散結的獨到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