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梁學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梁學孟,字仁甫,明代竟陵(今湖北天門)人,為中醫內科名家,尤擅痰火證治。其學術思想以「十二經之病,火居大半」為核心,認為火邪致病範圍廣泛,且「暴夭」之症多與火證相關,此論點深化了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並發展出獨特的痰火理論體系。

梁氏所著《痰火顓門》四卷(1610年刊行),系統性整理痰火證治經驗。書中將痰火分為「實火痰結」與「虛火痰凝」兩大綱目:實火多因情志鬱勃、飲食辛熱,症見咯痰黃稠、面赤煩渴;虛火則由陰虧內熱所致,見痰黏難咯、顴紅盜汗。治療上強調「實火宜清泄,虛火當滋降」,創製清金化痰湯(黃芩、梔子、桑白皮配伍浙貝母)、滋陰降火丸(知母、黃柏佐以麥冬、五味子)等方劑,體現其「分經辨火,隨證化痰」的臨證特色。

梁氏對五志化火機理有獨到闡發,認為怒火傷肝、思火損脾、憂火犯肺等,皆可煉液成痰,提出「調暢氣機以防火鬱」的治未病理念。在脈診方面,總結痰火證常見滑數脈(實火)與細數脈(虛火)的鑑別要點,並注重舌象觀察,指出「舌絳苔黃膩」為痰火熾盛之徵。

其學說影響後世溫病學派對「熱痰」證治的發展,清代《證治匯補》等多部醫籍均引用其痰火辨治要訣。梁氏臨證重視地域因素,指出江南濕熱之地痰火證多夾濕邪,用藥常佐茯苓、澤瀉等淡滲之品,展現因地制宜的辨治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