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梁周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梁周泰,字百亨,山西稷山人,元代著名醫家。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躍於至正年間(1341-1368),曾任平陽路(今山西臨汾)醫學教授,為當時醫學教育之重要人物。其子梁權、孫梁叔東皆承其衣鉢,形成家族醫學傳承體系,對山西地方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時代特色
元代醫學承襲金元四大家學說,梁周泰所處時期正值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理論興起之際。平陽路作為北方醫學重鎮,其教學內容當融合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經典理論,並參酌劉完素寒涼派、李東垣脾胃論等學術觀點。醫學教授一職主管地方醫政與教育,顯示梁氏不僅臨證經驗豐富,更具系統性理論造詣。

可能的學術貢獻

  1. 經典醫籍傳承:元代重視醫學典籍整理,梁氏任職醫學教授期間,或參與校勘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醫書,推動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的教學應用。
  2. 脈法與方劑特色:元代醫家多宗張元素「臟腑辨證」體系,梁氏可能發展出結合山西地域特點的診法,如重視脈象「胃氣」判斷,或善用山西道地藥材(如黨參、黃芪)配伍方劑。
  3. 針灸與內科結合: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促進經絡理論發展,梁氏教學中或強調針藥並用,尤其對風濕痹證、脾胃病的綜合療法。

家族醫學延續
其子梁權、孫梁叔東繼承家學,反映元代醫學世襲特徵。這種「世醫」模式注重臨床經驗口傳心授,可能形成獨特的診療範式,如對北方常見傷寒、中風等病的治療心法。家族連續三代行醫,間接推動山西地域醫學流派的雛形。

歷史定位
梁周泰雖無個人著作傳世,然其擔任醫學教官之職,對平陽路醫生的培養與金元醫學理論的地方化實踐具關鍵作用。元代醫史文獻如《醫林列傳》或地方志中或存其事迹片段,有待進一步考掘。其家族傳承亦為研究中國醫學教育與世醫制度的重要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