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咽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咽痛
產後咽痛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婦科秘寶》。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外邪乘虛而入,或寒傷肺經,導致痰涎上攻,咽喉失養而作痛。其病機與肺、腎、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產後體虛,腠理不固,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痰濕凝滯,上攻咽喉而痛。
- 陰虛火旺:產後失血過多,陰液耗傷,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咽喉失於濡養,兼感外邪而發病。
- 痰熱壅肺:肺熱內蘊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上擾咽喉,導致腫痛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乾燥疼痛,或伴灼熱感。
- 聲音嘶啞,咳嗽有痰,痰色白或黃。
- 或見惡寒發熱、頭痛等表證。
- 舌質淡紅或偏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緊或細數。
治療方藥
-
甘桔湯(《婦科秘寶》)
- 組成:甘草三錢、桔梗一兩。
- 功效:宣肺利咽,化痰止咳。
- 適用:風寒襲肺,痰涎上攻之咽痛。
-
養陰清肺湯
- 組成: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丹皮、薄荷、白芍、甘草。
- 功效:滋陰潤燥,清熱利咽。
- 適用:陰虛火旺,咽喉乾痛者。
-
半夏厚朴湯
- 組成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。
- 功效:行氣化痰,降逆和胃。
- 適用:痰氣交阻,咽喉異物感明顯者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:列缺(肺經)、照海(腎經)、廉泉(任脈)。
- 手法:平補平瀉,可配合艾灸風門、肺俞以散寒邪。
辨證要點
- 風寒證:咽痛伴惡寒、苔白,脈浮緊,治宜辛溫解表。
- 陰虛證:咽乾灼痛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。
- 痰熱證:痰黃黏稠,咽腫痛甚,治宜清熱化痰。
此症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產後體質特殊,用藥須顧護氣血,避免過用苦寒或辛燥之品,以免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