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感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兩感傷寒,首見於《素問·熱論》,乃中醫外感熱病之危重證候,指陽經與陰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。其病機特點為「表裡同病」,即太陽與少陰、陽明與太陰、少陽與厥陰等相表裡之經絡俱受邪侵,正氣難以抵禦,故《註解傷寒論·傷寒例》直言:「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。」成無己更進一步闡釋:「陰陽雙傳,臟腑俱傷,謂之兩感。」
病因病機
- 正虛邪盛:患者素體陽氣不足,或久病耗傷正氣,寒邪乘虛內侵,直中三陰,與表證同現。
- 寒邪兼夾:外感寒邪未解,復感他邪(如濕、風),或內傷飲食勞倦,導致表裡同病。
- 經氣逆亂:三陽經與三陰經氣化失常,陽經之熱與陰經之寒相互搏結,形成寒熱錯雜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太陽少陰兩感:發熱惡寒(太陽)兼見脈微細、但欲寐(少陰)。
- 陽明太陰兩感:壯熱煩渴(陽明)伴腹滿吐利(太陰)。
- 少陽厥陰兩感:往來寒熱(少陽)合併四肢厥逆、煩躁譫語(厥陰)。
治法方藥
《通俗傷寒論》針對兩感傷寒提出分經論治:
-
回陽救逆法
- 證候:少陰虛寒顯著,四肢厥冷,下利清穀。
- 主方: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溫補脾腎之陽。
-
溫經固表法
- 證候:太陽表虛兼少陰陽衰,汗出不止,惡風劇烈。
- 主方: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附子),調和營衛,溫陽固脫。
-
健運中焦法
- 證候:太陰寒濕困脾,脘痞嘔惡,苔白膩。
- 主方:香砂二陳湯(木香、砂仁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,理氣化濕,醒脾和胃。
理論延伸
《傷寒論》雖未專篇論述兩感,然其「六經傳變」思想實涵蓋此證。後世醫家如俞根初於《通俗傷寒論》中強調「兩感之治,貴在辨經」,需據邪犯經絡之深淺,靈活運用溫、清、補、瀉諸法。現代中醫臨床觀察,此證多見於免疫低下合併多重感染之病例,治療時尤需注重扶正祛邪之權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