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寒相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兩寒相感
「兩寒相感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同時受外寒與內寒侵襲,兩者相互感應而致病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。」其核心在於闡述外感風寒與內傷寒飲共同作用,導致臟腑氣機失調的病理機制。
外寒與內寒的定義
- 外寒:指外界風寒邪氣侵襲體表,多因氣候驟冷、衣著不足,或久處陰寒環境所致。寒性收引,易凝滯經脈,阻遏衛陽,表現為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無汗、脈浮緊等表寒證。
- 內寒:指體內陽氣虛衰,寒從內生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寒飲停聚。此類寒邪多影響肺、脾、腎三臟,常見咳嗽痰稀、脘腹冷痛、腹瀉等裏寒證候。
病理機制
當外寒束表,腠理閉塞,肺氣宣發失常;若同時內有寒飲停聚,肺失肅降,則內外寒邪相合,進一步加重氣機逆亂。如《靈樞》所述,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外寒傷其衛陽,內寒損其氣化,故「氣逆而上行」,引發咳嗽、喘促、痰涎清稀等症。此過程亦涉及「同氣相求」之理,即寒邪易與體內陰寒之氣相引,使病情深化。
臨床表現與相關病證
「兩寒相感」常見於以下病證:
- 風寒束表兼寒飲內停:症見惡寒重、發熱輕、咳嗽痰白、胸悶氣逆,舌苔白滑,脈浮緊或弦緊。
- 寒邪客肺:久咳不癒,遇寒加重,痰液清冷,甚則喘息不得臥,屬內外寒邪壅滯肺絡。
- 脾胃虛寒兼感外邪:素有脘腹冷痛、食少便溏,復感風寒後,出現嘔吐清水、腹瀉加重等。
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「兩寒相感」需與單純外感風寒或內傷寒飲區分:
- 單純外寒以表證為主,無明顯裏寒症狀;
- 單純內寒多見臟腑功能衰退,無表證;
而「兩寒相感」強調內外合邪,表裏同病,病情較為複雜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整體觀」思想,提示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慮外環境與內在體質的交互影響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