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兩間」詳解
「兩間」為中醫針灸學專有名詞,特指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二間穴與三間穴之合稱。此二穴同屬大腸經五腧穴體系,位於手部第二掌指關節前後,具有協同調理氣血、疏經通絡之效,臨床應用廣泛,以下分述其要:
一、穴位定位與特性
-
二間穴(滎穴)
- 位置:食指橈側,第二掌指關節前凹陷處,赤白肉際。
- 穴性:五行屬水,為大腸經滎穴。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載:「滎主身熱」,故擅清瀉陽明經熱,主治齒痛、咽喉腫痛、目赤等實熱證。
- 刺灸法:直刺0.2~0.3寸,或點刺出血。
-
三間穴(輸穴)
- 位置:食指橈側,第二掌指關節後凹陷處。
- 穴性:五行屬木,為大腸經輸穴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所注為輸」,主調節經氣輸布,擅治手部腫痛、腸鳴腹瀉,兼可疏解風邪。
- 刺灸法:直刺0.3~0.5寸,可灸。
二、經絡理論與配伍意義
- 同經相須:二間與三間同屬手陽明大腸經,一前一後,形成氣血調控樞紐。二間瀉熱力強,三間偏重通滯,二者配伍可增強清熱通絡之效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合用於「指攣臂痛」。
- 五腧穴協同:二間為滎水,三間為輸木,依五行相生關係(水生木),二者搭配可促進經氣化生,調和陰陽。
- 與他經呼應:如《標幽賦》所言「兩間、兩商、兩井」,揭示手部穴位群(如少商、商陽、天井等)的經絡網絡關係,反映四肢末端穴位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。
三、臨床應用舉隅
- 五官熱證:二間配三間、合谷,瀉陽明經熱,治牙齦腫痛、喉痹。
- 腸腑失調:三間配足三里,調理大腸氣機,緩解腹脹、泄瀉。
- 經絡痹阻:二間透刺三間,舒筋活絡,改善手指麻木或屈伸不利。
四、古籍文獻佐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二間主目痛,三間主喉痹如梗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二間、三間並治手指拘攣。」
- 楊繼洲注《標幽賦》強調「兩間」與他穴的經絡相依性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「兩間」之稱不僅彰顯穴位配伍的空間關係,更蘊含中醫經絡理論中「局部—整體」的辨治思維,為針灸臨床重要基礎概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