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兩焦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兩焦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味論》,指人體部位中的「上焦」與「中焦」。此概念與三焦學說密切相關,三焦為六腑之一,分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主司氣化與水穀代謝,而「兩焦」特指上、中二焦,其功能與氣機運行、水穀精微的輸布密切相關。
上焦與中焦的生理功能
-
上焦
- 位置:橫膈以上,包含心、肺等臟器。
- 功能:主「宣發」與「布散」,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述: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、充身、澤毛,若霧露之溉。」意指上焦將水穀精微宣散至全身,猶如霧露滋養肌膚。
- 氣機特點:「上焦如霧」,形容其氣化狀態輕清升散。
-
中焦
- 位置:橫膈以下至臍部,包含脾、胃等臟腑。
- 功能:主「腐熟水穀」與「運化精微」,如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言:「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。」脾胃協作,將飲食化為營衛氣血。
- 氣機特點:「中焦如漚」,比喻其消化過程如發酵腐熟。
兩焦的病理關聯
《靈樞·五味論》提到酸味入胃後「上之兩焦,弗能出入」,意指酸收之性可能阻滯上中焦的氣機升降,影響宣發與運化。臨床上,兩焦功能失調可表現為:
- 上焦失常:胸悶、咳嗽、氣短,或營衛不和而致汗出異常。
- 中焦失常:脘腹脹滿、消化不良,或氣血生化不足而見倦怠乏力。
兩焦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兩焦的氣化作用依賴經絡系統,尤其與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(上焦),及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(中焦)相關。若經氣不暢,可能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與氣血生成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上焦不通,津液不下」之證。
綜言之,「兩焦」作為中醫臟象理論的重要組成,體現了氣機升降與臟腑協調的整體觀,其生理與病理機制均需置於三焦系統中綜合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