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腳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腳麻木

證名,指兩腳肌肉出現麻木不適之症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·痹風》。此症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受阻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流注下肢,阻滯經絡,氣血不得宣通,發為麻木。《張氏醫通·麻木》云:「濕熱下流,兩腳麻木,或如火燎者。」此類患者常伴見腳部灼熱、腫脹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2.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脾胃虛損,氣血生化不足,肢體失於濡養,致兩腳麻木,多見於虛勞或產後患者,症見面色萎黃、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  3. 寒濕痹阻:寒濕之邪侵襲經絡,氣血凝滯,症見腳部麻木冷痛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4. 痰瘀阻絡:痰濁或瘀血內停,阻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症見麻木日久,固定不移,或伴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濕熱下注:治宜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,方用二妙散(黃柏、蒼朮)加牛膝,濕重者可佐茯苓、澤瀉;熱甚者加梔子、防己。若效不顯,《張氏醫通》建議「少加肉桂」以助氣化,引火歸元。
  2. 氣血兩虛:治宜益氣養血,溫經通絡,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十全大補湯,酌加雞血藤、桑枝以助行血通痹。
  3. 寒濕痹阻:治宜溫經散寒,除濕通痹,方用附子湯獨活寄生湯,寒甚者可加川烏、細辛。
  4. 痰瘀阻絡:治宜化痰逐瘀,活血通絡,方選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,痰甚者加白芥子、南星;瘀重者加土鱉蟲、地龍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手足麻木:範圍較廣,可因風痰、血虛、肝風等引起,與兩腳麻木病機有異同。
  • 半身麻木:多與中風先兆或經絡偏枯相關,病位較兩腳麻木更廣泛,常伴肢體偏廢。

兩腳麻木一症,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濕熱與氣血失調之影響,臨床用藥亦注重通絡與調和營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