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兩氣」之詳解

兩氣的基本概念

「兩氣」一詞在中醫學典籍中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兩種基本解釋:其一指人體真氣與外來邪氣之對立關係;其二則指人體內在陰陽二氣之互動平衡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之氣機學說組成部分。

真邪二氣之辨

《靈樞·脹論》所載:「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」,此處「兩氣」明確指涉人體正氣與外邪之氣。

真氣(正氣)

  • 為人體先天元氣與後天水穀精微之氣結合而成
  • 具有抗禦外邪、維持生理功能之作用
  • 包含營氣、衛氣、宗氣、臟腑經絡之氣等
  • 其盛衰決定人體健康狀態與疾病發展

邪氣

  •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,包括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、癘氣、七情過極等
  • 具外感性與內生性兩種來源
  • 其性質與人體正氣相違,導致生理功能紊亂

兩氣相搏之病機

當邪氣侵襲人體,正氣必起而抗之,此即「真邪相攻」之狀態。若正氣充足,則邪不能侵;若正氣不足,則邪氣內陷,導致氣機阻滯,產生如脹滿等病證。《內經》強調此種正邪交爭過程為疾病發生之基本病理機制。

陰陽二氣之論

《素問·痺論》提出:「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」,此處「兩氣」特指陰陽二氣。

陽氣

  • 具溫煦、推動、興奮、衛外等功能
  • 主司人體氣化作用與能量代謝
  • 分布於體表、上部、背部等部位
  • 晝日旺盛而夜間潛藏

陰氣

  • 具滋養、寧靜、抑制、成形等功能
  • 主司物質基礎與形體構成
  • 分布於體內、下部、腹部等部位
  • 夜間旺盛而晝日潛藏

兩氣相感之理

陰陽二氣相互感應、相互制約,維持動態平衡。當陽氣不足,陰氣相對偏盛時,二者交感作用失常,可導致如自汗出等病理表現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為健康之根本,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。

兩氣理論的臨床應用

診斷方面

醫者通過四診合參,判斷患者體內:

  1. 正邪盛衰態勢
  2. 陰陽偏頗程度
  3. 氣機升降出入狀態

治療原則

  1. 扶正祛邪:補益真氣,驅除邪氣
  2. 調和陰陽: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
  3. 調理氣機:疏通鬱滯,恢復氣化

方藥運用

  1. 針對正氣虛弱:多用補氣藥如人參、黃耆
  2. 針對邪氣亢盛:酌用祛邪藥如麻黃、石膏
  3. 調和陰陽:如桂枝湯調和營衛,六味地黃丸滋陰助陽

兩氣與其他中醫理論的關係

與五行學說

陰陽二氣之變化體現於五行生剋制化中,五臟之氣皆分陰陽,如心陰心陽、腎陰腎陽等。

與經絡理論

十二經脈分陰陽,其氣血運行受陰陽二氣調節,正氣循行於經絡以抗禦邪氣。

與氣血津液

陰陽二氣為氣血津液代謝之動力,正氣充足則氣血調和,邪氣侵擾則代謝失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