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胠疼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胠疼痛

證名,指腋下至脅上部位之疼痛,屬中醫脅痛範疇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: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必便難,兩胠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與溫藥服之。」文中明確指出,此症多因下焦虛寒,陰邪上逆,阻滯肝經氣機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虛寒上逆
    趺陽脈(衝陽穴處)微弦,主中焦虛寒。若寒氣從下焦上犯,凝滯肝經所過之兩胠(脅肋上部),則氣血不通,發為疼痛。此類疼痛多伴腹滿、大便難等虛寒見證。
  2. 肝鬱氣滯
    肝經布脅肋,若情志不遂或外邪侵擾,導致肝氣鬱結,經絡不通,亦可表現為兩胠脹痛,甚則牽引肩背。
  3. 痰飲瘀血
    痰濕內停或跌撲損傷,致使局部氣血瘀阻,痰瘀互結,阻滯脅肋,亦可能引發疼痛,其痛多固定拒按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寒證:痛勢綿綿,得溫則減,伴畏寒、便溏、脈沉遲。
  • 氣滯證:脹痛走竄,情緒波動時加劇,噯氣後稍舒,脈弦。
  • 血瘀證:刺痛拒按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散虛寒
    《金匱》主張「當與溫藥服之」,如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,溫中散寒,降逆止痛。
  2. 疏肝理氣
    若屬肝鬱氣滯,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,或四逆散配合香附、鬱金等藥,條達肝氣。
  3. 化痰祛瘀
    痰飲所致者,選用旋覆花湯二陳湯;血瘀明顯者,以血府逐瘀湯活血通絡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
兩胠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其疼痛多與肝膽功能失調相關。此外,脾虛生濕、腎陽不足致寒凝,亦可間接影響此處氣血運行,形成「虛寒從下上」之病機。

此證臨床須與「胠脅肋痛」相鑑別,後者範圍較廣,涵蓋整個脅肋部,而兩胠疼痛特指腋下脅上之局部症狀,病機側重於寒、氣、瘀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