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扇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兩扇門穴
定位與結構
「兩扇門」為中醫小兒推拿與針灸之特定穴組,由「一扇門」與「二扇門」兩穴共同構成。其定位於手背部,約中指掌指關節兩側之指縫端上0.5寸處(約一橫指寬),左右各一穴,合稱「兩扇門」。此穴組屬經外奇穴,未歸屬於正經脈絡,然臨床多用於發汗解表、調和氣機。
穴名由來與理論基礎
「門」於中醫理論中喻為氣機出入之樞紐,而「兩扇門」取其象徵意義,意指此穴能開闔腠理、調節衛陽之氣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其功能主「發臟腑之汗」,反映其透過刺激體表以引動內在氣血、驅邪外出的作用機制。此穴之效與肺主皮毛、司汗孔開合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,符合中醫「汗法」治療原則。
功能與主治
- 發汗解表:
此穴為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之要穴,尤其適用於小兒發熱無汗之症。透過掐揉或針刺,可宣通衛陽、開泄腠理,促使邪隨汗解。《針灸大成》提及「壯熱汗多者,揉之即止」,顯示其雙向調節作用——過汗可止,無汗可發。 - 熄風鎮驚:
對於小兒急驚風、口眼歪斜等肝風內動之證,掐揉兩扇門能平肝息風、疏通經絡。古籍強調「左向右重,右向左重」,意指刺激時需依症狀偏側調整力度,體現中醫「以左治右,以右治左」的對稱治療思維。 - 調和氣血:
手背為三陽經脈所過,刺激此處可激發陽氣、推動血行,間接調理臟腑功能,尤善於改善氣滯或寒凝所致之局部痺痛。
操作手法
臨床多以掐法、揉法為主:
- 掐法:以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壓穴位,適用於急症或驚風,力度需由輕漸重,以患者耐受為度。
- 揉法: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或逆時針揉動,頻率約每分鐘100~120次,多用於發汗或緩解熱症。
與其他穴位之關聯
「兩扇門」常與「三關」、「六腑」等小兒推拿穴位配伍使用。如外感風寒可配推三關以溫陽散寒;若熱象明顯,則兼退六腑以清熱。其作用機理與「開鬼門」(發汗法)相通,亦與「一窩風」(腕背橫紋中點)共奏疏風解表之效。
現代應用延伸
當代中醫將此穴擴展用於成人外感或風濕痺痛,結合艾灸可增強溫通之效。研究指出,刺激手背穴位可能透過神經反射調節體溫中樞,或與促進局部微循環有關,然此需進一步科學驗證。
古籍考據
除《針灸大成》外,《小兒按摩經》亦載其「主傷寒發熱」,而《推拿仙術》更詳述其分區操作:「向中指根掐為瀉,向指尖推為補」,反映傳統手法之細膩辨證。此穴組之應用,充分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