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兩生」詳解
「兩生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。」此處「兩生」指「孤陰生」與「孤陽生」,強調人體陰陽二氣必須相互依存,不可偏廢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注釋中進一步闡明:「陰陽之氣皆不可無,未有孤陽能生者,亦未有孤陰能生者,故曰無兩生也。」此論點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,反映生命活動的根本法則。
理論基礎:陰陽互根
中醫認為,陰陽為萬物生化之本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」陰陽互根互用,孤陰不生,獨陽不長。例如:
- 氣血關係:血屬陰,氣屬陽。血能載氣,氣能生血,若失血過多(奪血),則氣隨血脫;反之,過度發汗(奪汗)耗氣,亦會傷及津血。此即《靈樞》所言「兩死」之機轉。
- 水火既濟:腎陰(水)與心陽(火)相交,方能維持正常生理。若腎陰枯竭(孤陰)或心陽暴脫(孤陽),皆會導致生命危殆。
臨床意義
「無兩生」理論指導中醫診療,強調治療需顧及陰陽雙向調和。例如:
- 補陽配陰:如金匱腎氣丸在溫腎陽(附子、桂枝)中佐以地黃、山茱萸滋陰,防孤陽燥烈。
- 滋陰涵陽:大補陰丸以熟地、龜板滋填真陰,配伍黃柏、知母清虛火,避免孤陰凝滯。
與「兩死」的關聯
《靈樞》提出「兩死」,指「奪血」與「奪汗」皆可致亡,因其破壞陰陽互根。例如:
- 大汗亡陽:過汗傷津(陰),陽氣隨津外泄,終至陰陽俱脫。
- 大失血亡陰:血脫則氣無依附(陽隨陰脫),呈現面色蒼白、肢冷脈微等陽氣暴脫之象。
此理論亦呼應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思想,突顯中醫對人體整體平衡的重視。
古籍延伸
《難經·十四難》言:「陽絕補陰,陰絕補陽」,進一步闡明救逆時需從陰陽互根著手。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治療虛損病證時,亦注重「填精必佐益氣」,體現「無兩生」的實踐智慧。
「兩生」一詞雖簡,卻深刻揭示中醫核心病機觀,為理解生命存續與疾病轉歸提供關鍵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