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兩實」詳解

一、基本概念
「兩實」為中醫理論中描述人體與自然環境協調狀態的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內涵可分為兩大面向:

  1. 自然與體質之實
    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出:「兩實相逢,眾人肉堅。」意指當自然界四時正氣運行正常(一實),與人體先天稟賦充足、後天調養得當而體質健壯(一實)相結合時,外邪難以侵襲,腠理固密,故眾人「肉堅」而少病。此處「實」強調正氣充盛、陰陽調和的理想狀態。
  2. 正氣與歲氣之實
    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則載:「兩實一虛,病則為淋露寒熱。」此處「兩實」指:

    • 人體正氣充足:臟腑功能強健,氣血充盈。
    • 歲氣滿盛:當年司天之氣(如厥陰風木、少陽相火等)過亢,形成偏勝之氣候。
      若此時夾雜「一虛」(如起居不慎或情志失調),即便正氣與歲氣俱實,仍可能因六淫邪氣或氣候異常誘發疾病,如寒熱往來、婦科淋瀝帶下等症。

二、理論延伸與臨床意義

  1. 「兩實」與發病關係

    • 《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但「兩實」狀態下仍可能發病,關鍵在於「虛」的介入。例如:歲氣過實(如炎夏酷暑)雖與體質強健共存,若貪涼飲冷損傷中陽(一虛),則外熱內寒相搏,易生飧泄或暑濕證。
    • 婦科「淋露寒熱」即反映歲氣實(如濕熱當令)與胞宮血熱相合,加之情志鬱結(虛),導致帶下赤白、寒熱交作。
  2. 與「三虛」的對應關係
    《靈樞·歲露論》提出「三虛」概念(年虛、月虛、時虛),與「兩實」形成對比。當「兩實」遇「一虛」時,疾病輕淺;若「三虛」並見,則病勢危重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動態平衡觀。

三、歷代醫家闡釋

  • 張介賓《類經》:解「兩實」為「天與人俱實」,強調順應四時以養形神。
  • 馬蒔《靈樞注證發微》:指出歲氣雖實,若人體營衛失調(虛),則邪乘虛入,發為寒熱。

四、現代應用啟示
「兩實」理論提示:

  • 養生需兼顧內外環境調和,即使體質強健,亦須避免歲氣偏勝時的過度耗損。
  • 臨床辨證時,需分析「實中之虛」,如更年期婦女陰虛內熱(一實)遇燥金司天(一實),若過用溫補(虛),反助火傷陰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