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死

兩死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,指人體陰陽嚴重耗竭所致的兩種危重證候,即「亡陽死」與「亡陰死」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脫陽亦死,脫陰亦死,故人生有兩死。」此概念與「兩生」(陰陽調和而生)相對,強調陰陽離決為生命終結之關鍵病機。

亡陽死

亡陽指人體陽氣突然大量脫失,導致機能嚴重衰竭的危候。其成因多由大汗、大瀉、大失血,或久病陽氣耗傷,致元陽暴脫。臨床表現為冷汗淋漓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逆、呼吸微弱、脈微欲絕等。陽氣為生命活動之動力,主溫煦與推動,一旦亡脫,則臟腑功能驟衰,故曰「陽脫則死」。

亡陰死

亡陰指人體陰液(如津、血、精)嚴重虧耗,導致陰不制陽、虛熱內擾的危候。常見於高熱、劇烈嘔瀉,或久病陰液枯涸。症狀可見身熱煩躁、汗黏如油、口渴欲飲、唇舌乾燥、脈細數疾等。陰液為濡養周身之基礎,主寧靜與滋潤,若陰竭則陽無所附,陰陽失衡而生命垂危,故云「陰竭亦死」。

理論淵源

《內經》提出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,而陰陽離決則「精氣乃絕」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以「兩死」闡明陰陽互根之理:陽依附於陰,陰化生於陽,二者失衡皆可致殆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發揮,強調「陰陽一體」的整體觀,認為治療須急固脫(如回陽救逆之四逆湯,或滋陰斂液之生脈散),然若救治不及,終成「兩死」之局。
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對生命本質的理解——陰陽和合為生,偏絕為死,為臨床辨治危重症之重要綱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