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外腎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外腎冷

證名,指兩側睪丸寒冷之證候。「外腎」即睪丸,此證首見於《蘭室秘藏·陰痿陰汗門》,又稱「兩丸冷」。其特徵為睪丸自覺寒冷,甚或伴有陰囊濕冷、前陰痿弱等症狀,多因下焦寒濕或肝經氣機鬱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寒濕下注:外感寒濕之邪,或素體陽虛,寒濕內生,下注肝經,凝滯於外腎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睪丸失於溫煦。
  2. 肝經鬱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機不暢,久則化寒,循經下擾陰器,引發外腎寒冷。
  3. 腎陽不足:腎陽虛衰,命門火弱,不能溫養下焦,致使外腎失於溫攝,出現冷感。

臨床表現
除睪丸冷涼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陰囊濕冷或汗出
  • 前陰痿弱,性功能減退
  • 陰囊濕癢臊氣
  • 少腹或髀樞(大腿內側)陰汗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此證的治療多以溫散寒濕、疏肝通絡為主,代表方劑如:

  1. 柴胡勝濕湯(《證治準繩》):主治兩外腎冷兼陰汗、陰痿,方中柴胡、升麻疏肝升陽,羌活、防風祛風勝濕,黃柏、澤瀉清利下焦濕熱,甘草調和諸藥。
  2. 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肝經寒凝證,以肉桂、小茴香溫經散寒,烏藥、沉香行氣止痛,枸杞、當歸養血柔肝。
  3.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針對腎陽不足者,以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,熟地、山藥滋腎填精,鹿角膠助陽益髓。

相關鑑別
「兩外腎冷」需與「陰冷」(泛指前陰寒冷,範圍較廣)及「寒疝」(以少腹拘急疼痛為主)區分,三者病位與病機各有側重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局部症狀與整體辨證的結合,臨床需審因論治,調理氣血陰陽,以恢復下焦溫煦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