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兩衛」之詳解
「兩衛」為中醫理論中對人體防禦系統的重要概括,其概念源自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指「肌肉」與「衛氣」兩大護衛機制,分別構築臟腑與體表的防禦屏障,合稱「兩衛」。此理論深刻體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的整體觀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生理關聯:
一、肌肉為「臟腑之外衛」
生理基礎
肌肉(古稱「分肉」)屬「脾所主」,為五體之一。《素問·痿論》言:「脾主身之肌肉」,其豐厚與否直接反映脾氣盛衰。肌肉包裹臟腑,形成物理性保護,同時透過經絡與內臟相連,成為氣血輸布於外的通道。
功能延伸
- 緩衝外力:肌肉層次分明(如「腠理」結構),可分散外來衝擊,避免臟腑直接受損。
- 溫煦臟腑:肌肉運動產生熱能(即「陽氣」),維持腹腔溫度,助臟腑運化。如《靈樞·本藏》所述:「肉不堅,腠理疏,則善病風。」
- 反映內病:脾虛者肌肉消瘦,甚見「大腹泄瀉」;肝病筋急可牽連肌肉攣縮,體現「內外相應」之理。
二、衛氣為「體表之外衛」
氣血運行層面
衛氣屬「陽氣」分支,《靈樞·本藏》稱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合者也。」其特性如下:
- 來源:由水穀精微化生,經肺宣發至體表。
- 循行:晝行於陽經二十五周,夜入陰經二十五周,與營氣相偕而行。
防禦機轉
- 調節腠理:通過「司開合」功能控制汗孔啟閉,阻外邪入侵。如《素問·痺論》云:「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…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。」
- 溫養肌表:衛氣不足則畏寒、皮膚枯槁;過盛則發熱、汗出不止。
- 應邪反應:外邪襲表時,衛氣與邪相爭,呈現「惡寒發熱」之太陽表證。
三、兩衛之協同關係
經絡聯繫
足太陽膀胱經「主一身之表」,其經筋分布背脊與項部肌肉,與衛氣循行區域重合,故《傷寒論》以「項背強几几」為太陽病綱證,反映兩衛失調。
病理互影響
- 肌肉失護:久病脾虛致肌肉鬆弛者,衛氣亦難固表,易反覆感冒。
- 衛氣不暢:風寒束表時,衛氣鬱遏可致肌肉酸痛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:「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則腠理閉,閉則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」
四、兩衛理論之臨床意義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針刺時需「必在懸陽(目上之陽氣),及與兩衛」,意指調動兩衛功能以察病機。後世延伸應用如:
- 診斷:觸按肌肉彈性可推測脾氣強弱;觀察皮膚潤燥可知衛氣盈虧。
- 治療:艾灸足三里既健脾以壯肌肉,亦能鼓舞衛氣;玉屏風散用黃芪補衛、白朮健脾,雙固兩衛。
此理論不僅闡明人體多層次防禦體系,更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提供依據,展現「形氣相依」的動態平衡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