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脅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脅腫痛

證名,指兩側脅肋部位出現腫脹、疼痛的症狀,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。此症多與肝膽經絡氣血失調相關,病因病機複雜,可因外感、內傷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濕熱
    濕熱之邪蘊結肝經,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經絡不通,發為腫痛。《張氏醫通·諸痛門》指出:「兩脅腫痛,或腹痛,或小便澀滯者,屬濕熱。」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相合,易纏綿難癒,並伴見口苦、尿黃、舌紅苔黃膩等症。
  2. 脾火內伏,瘀血阻絡
    《辨證錄·脅痛門》提出,右脅腫痛可因「脾火內伏,瘀血存注不散」所致。脾主運化,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熱灼血絡成瘀;或情志不遂,氣滯血瘀,瘀血停聚脅下,發為腫痛,其特點為痛處固定、拒按,或見局部青紫。
  3. 其他因素

    • 氣滯:情志抑鬱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經氣不利。
    • 痰飲: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,流注脅肋,阻礙氣機。
    • 外傷:跌撲損傷,瘀血內停,經絡受阻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經濕熱證

    • 主症:兩脅腫痛灼熱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疏肝通絡。
    • 方藥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,柴胡疏肝解鬱。
  2. 瘀血阻絡證

    • 主症:脅肋刺痛,痛處固定,入夜尤甚,或見局部腫硬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敗瘀止痛湯(《辨證錄》)加減,以當歸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大黃、丹皮涼血散瘀,白芍緩急止痛。
  3. 肝氣鬱結證

    • 主症:脅肋脹痛,走竄不定,情緒波動時加重,噯氣頻作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    • 方藥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,以柴胡、香附、陳皮調暢氣機,川芎、芍藥和血柔肝。

相關經絡與臟腑

脅肋為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兩脅腫痛多責之肝膽。然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上膈,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。」若脾經濕熱上犯,亦可影響脅肋。此外,肺氣鬱閉、腎陰虧虛等,間接導致肝失濡養或氣機不暢,亦可能誘發脅痛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濕熱為患,治當分消濕熱。
  • 《辨證錄》注重瘀血與脾火之證,提出活血與清脾並舉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補充:「脅痛之病,本屬肝膽,然有內傷外感之異。」提示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。

此症臨床須細審病因,結合四診,區分標本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