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虛相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虛相得

「兩虛相得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術語,闡述外邪侵襲與人體正氣虛弱相互作用而致病之機制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故邪不能獨傷人,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」意指疾病之發生,需同時具備「外虛」與「內虛」兩條件:

  1. 外虛(虛邪)
    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等外感病邪中,具「虛性」特質之邪氣。此類邪氣乘人體之虛而入,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所言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強調其致病之隱匿性與侵襲性。
  2. 內虛(正氣不足)
    人體正氣涵蓋衛氣、營氣、臟腑之氣等,主司防禦外邪與維持生理平衡。若因勞倦、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正氣虛損,則外邪易乘虛內犯。

病理機制
「兩虛相得」強調疾病發生乃「外因」與「內因」共同作用之結果。當虛邪遇正氣不足之體,邪氣得以「客其形」,即依附於人體而發病。此理論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相互呼應,突顯正氣在發病過程中之關鍵地位。

臨床意義
此概念指導中醫辨證時,需兼顧外邪性質與內在正氣狀態。例如:

  • 同感風寒,正氣充盛者或僅見輕微表證,正氣虛弱者則易內傳為裏證。
  • 調治上,除祛邪外,常需輔以補益正氣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中配伍芍藥、大棗,即寓調和營衛之意。

學術延伸
「兩虛相得」亦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說明環境邪氣與個體體質之互動關係,為「辨證求因」之重要依據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發展「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」之論,亦承襲此內外相合之病機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