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陽相熏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兩陽相熏灼

定義與源流
「兩陽相熏灼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其描述外感風熱邪氣(陽邪)與艾灸、溫針等溫熱療法(陽熱之法)相互結合,形成火熱熾盛、津液耗傷的病理狀態。張仲景原文指出:「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……」意指陽熱病證誤用溫補或火療,導致體內外陽熱相搏,進一步加劇病情。

病機分析

  1. 陽邪與陽熱相合
    風熱之邪屬「外陽」,艾灸、溫針等療法屬「內陽」。二者皆具溫熱之性,相合則火勢更盛,形成「兩陽相熏灼」之勢。此過程類似《內經》所言「熱者寒之」的反治原則被違背,陽熱病證反用溫法,違反「寒熱對治」的基本治療法則。
  2. 病理影響

    • 氣血逆亂:火熱內攻迫使血脈妄行,導致「血氣流溢」,可能出現衄血、發斑等症狀。
    • 津液耗傷:火熱灼爍陰津,輕則口乾舌燥,重則傷及真陰,甚則出現神昏譫語等熱入營血之證。
    • 熱毒熾盛:若火邪鬱閉不得宣泄,可化毒攻心,見高熱、煩躁、皮膚發黃等危候,與《金匱要略》中「陽毒」病機有相通之處。

臨床表現
此證常見於外感熱病誤治後,症狀包括:

  • 身熱加劇,面赤目紅
  • 口渴引飲,咽喉腫痛
  • 汗出不解,甚則神昏抽搐
  • 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弦急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與「陰陽交」的差異
    「陰陽交」出自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,指熱病中汗出復熱、脈躁疾的危候,屬正邪交爭的全身性病理;而「兩陽相熏灼」更強調治療不當導致的火熱疊加,病機偏重於外邪與誤治的相互作用。
  • 與「火逆證」的關聯
    《傷寒論》中「火逆」泛指誤用火法引起的變證,而「兩陽相熏灼」為其具體病機之一,專指陽熱病證誤用溫法的特殊病理變化。

理論延伸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治療須審證求因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相關理論,如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提出「溫病忌汗」,即避免辛溫助熱,與「兩陽相熏灼」的警示一脈相承。此外,明代張景岳亦在《景岳全書》中論述火熱證的治療禁忌,呼應此病理機轉。

總結
「兩陽相熏灼」揭示了外感熱病治療中誤用溫法的風險,突顯中醫對「熱證用熱藥」之禁忌的深刻認識。其機理不僅涉及外邪與療法的相互作用,更涵蓋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,為臨床辨識火熱證候的重要參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