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燎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燎皰

燎皰為中醫病名,指以皮膚出現皰疹為主要表現之瘡瘍疾患,北方俗稱「熱瘡」。其成因多與內熱熾盛、外感邪毒,或氣血失調相關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而化火,致使體內熱毒積聚,外發肌膚而成皰疹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肌表,與內熱相搏,熏灼皮膚而發為燎皰。
  3. 濕熱搏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交蒸,浸淫肌膚,遂生水皰、糜爛。

臨床表現

燎皰初起多見局部皮膚潮紅、灼熱,繼而出現簇集性水皰,皰液清或濁,破後易糜爛滲液,伴隨癢痛。嚴重者或見周圍紅腫,甚則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皰疹色紅赤,灼痛明顯,皰壁緊張,伴口乾、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配合外敷青黛散。
  2. 濕熱蘊膚證

    • 主症:皰疹糜爛滲液,周邊紅腫,兼見胸悶、納呆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化裁。
  3. 風熱犯表證

    • 主症:皰疹初起,瘙癢劇烈,或有惡風、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減,外塗三黃洗劑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熱瘡多由心火妄動,外感風邪,纏於肌膚。」指出燎皰與心火、風邪相關,治療當以清心瀉火為要。另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火燎瘡,初如粟米,漸大如豆,或疼或癢,皆由血熱所致。」強調血分熱盛為本,外現燎皰為標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單純皰疹」、「帶狀皰疹」等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治首重整體調理,依證型用藥,以達內外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