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髎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髎疽
髎疽,又稱「脾癰」,屬中醫外科無頭疽之一,特指發於肩貞穴處之癰疽。此病名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法皆具中醫特色。
病因病機
髎疽多由風火之邪外襲,或情志內傷、氣血凝滯,結聚於肩後經絡所致。肩貞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要穴,此處氣血運行不暢,則易成瘀化熱,釀生癰疽。此外,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蘊,亦可上壅肩部,與風火相搏,發為「脾癰」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如粟米大小,局部堅硬腫痛,皮色或紅或暗,觸之灼熱。因邪阻經絡,肩臑筋肉拘急,肩關節屈伸不利,難以抬舉,甚則痛引臂臑。若未及時消散,則腫勢漸增,可潰膿成瘡,伴隨身熱、口苦等熱象。
治法
髎疽之治,當分初、中、後三期辨證施治:
- 初起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內服可選仙方活命飲加減,外敷金黃散或沖和膏以消腫止痛。
- 成膿期:若膿成未潰,可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;外治以刀針排膿,務使毒邪得泄。
- 潰後:需補益氣血、生肌斂瘡,內服八珍湯,外用生肌玉紅膏調護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大成》指出此證「由風火凝結而成」,並強調其與肩部經絡氣血之關聯。後世醫家亦將髎疽歸於「肩疽」範疇,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肩疽「生肩中廉者屬小腸經,生肩後廉者屬三焦經」,進一步闡明其經絡定位。
髎疽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治療須兼顧經絡氣血之整體調節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、審因論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