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髎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髎髎穴

定位與歸經
髎髎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經外奇穴匯編》,位於膝關節內側,屬足太陰脾經循行區域。具體取穴法:於陰陵泉穴(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)直下3寸處定位。此穴鄰近脾經與肝經交會之處,與下肢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婦科病症:主治崩漏(崩中漏下)、月經不調,因脾統血、肝藏血,此穴能調理肝脾兩經氣血,對血不歸經或氣滯血瘀所致經期紊亂具調節作用。
  2. 局部病症:針對腿內側風瘡、濕疹癢痛,可疏泄局部風濕熱邪,改善氣血壅滯。
  3. 經絡循行相關症狀:若脾經氣血不暢,可輔助緩解膝內側酸脹、下肢乏力等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以捻轉補瀉法調節氣血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崩漏或氣血不足之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此穴雖為奇穴,然其位置與脾經、肝經相鄰,脾主統血,肝主疏泄,二經協調則血行有序。臨床可配合三陰交、血海等穴,增強調經止崩之效。其命名「髎」字,意指骨隙孔穴,反映其位於膝關節骨縫間的特性,善於疏通局部經氣。

古籍與現代應用
《經外奇穴匯編》強調其對下肢風瘡的療效,現代中醫則擴展用於婦科血證及濕熱下注之皮膚病症,體現奇穴「一穴多效」之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