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烈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烈風之中醫概念探微
「烈風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,其文曰:「遇春霜烈風,則花落而葉萎。」此處以自然現象喻人體病理,揭示外邪之暴戾特性。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「風」為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首,具「善行數變」「輕揚開泄」之性,而「烈風」更屬風邪之極,其性劇猛,致病多急驟兇險。
一、烈風與外感病機
烈風屬「外風」範疇,常夾寒、濕、熱等邪侵襲人體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烈風尤為典型。其致病特徵如下:
- 傷衛陽:風性開泄,烈風更易突破衛氣防禦,直犯肌表,症見驟然惡寒、發熱無汗,或頭痛如劈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中風之重證。
- 襲經絡:風邪善走竄,烈風可致經絡阻痹,引發急症,如口眼喎斜(類中風)、肢體拘急,甚則「風痙」(項背強直),與現代醫學「急性神經炎」或「腦血管意外」部分表現相類。
- 耗津液:風勝則燥,烈風兼燥時,可速傷肺衛津液,見咽乾皸裂、咳嗽少痰,尤見於秋冬季節。
二、烈風與內生風證
中醫有「內風」之說,雖與外感烈風病機有別,然二者可相互引動。如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等內風證候,若復感外來烈風,則病情加劇,症見眩暈仆倒、抽搐震顫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
三、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暴風疾雨,傷人五臟。」指出烈風不僅襲表,更可內傳臟腑。而《溫病條辨》論「風溫」時,強調「風夾溫熱而燥生,清竅必受其害」,說明烈風夾熱邪時,易上擾清空,致頭目脹痛、神昏譫語。
四、治法與用藥取向
歷代醫家對烈風致病之治,首重「祛風」兼顧他邪:
- 表證:宜峻劑發散,如《千金方》續命湯(麻黃、防風、川芎)治「中風痱」,或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- 內風兼夾:需熄風鎮肝,如羚角鉤藤湯配天麻、石決明。
- 絡脈痹阻:佐以蟲類藥搜剔,如全蠍、蜈蚣,取「風藥達絡」之效。
綜言之,「烈風」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自然氣候特徵,亦為致病因素之喻,其病理機轉貫穿表裡、經絡與臟腑,臨證須辨其兼夾、分其標本,方得治法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