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捩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捩法
捩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屬傳統正骨與理筋技術範疇。其核心在於通過特定方向的扭轉、旋轉等動作,使關節或軟組織產生被動活動,以達到調整關節結構、鬆解粘連、疏通經絡氣血之效。
操作特點
- 力學原理:捩法強調「巧勁」而非蠻力,施術時需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在關節活動範圍的臨界點順勢發力,使錯位之筋骨復歸原位。
- 方向控制:依據關節解剖結構,分為「旋轉捩法」與「側向捩法」。前者多用於頸椎、腰椎等可多軸活動的關節;後者常見於四肢小關節如腕、踝部。
- 層次深淺:手法可作用於淺層筋絡(如肌筋膜鬆解)或深層骨節(如椎體微調),需依辨證結果選擇。
中醫理論基礎
捩法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,其作用機制可從三方面闡釋:
- 通則不痛:通過扭轉牽拉,解除局部氣血瘀滯,恢復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的狀態。
- 筋出槽、骨錯縫:針對關節微小錯位(骨錯縫)或肌腱滑脫(筋出槽),捩法能直接調整結構異常,改善功能障礙。
- 五行相應:如腰椎捩法常配合足太陽膀胱經循行,以強化調理腎氣之效。
臨床應用
- 骨傷科病症:頸椎小關節紊亂、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緩解、骶髂關節半脫位等。
- 筋傷疾患:肩周炎粘連期、網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之筋結鬆解。
- 內科雜病:結合臟腑辨證,如胸椎段捩法可輔助調節脾胃氣機。
與其他手法之區別
- 相較於扳法:捩法動作幅度較小,側重「旋扭」而非「瞬間衝擊」,適用於關節活動受限初期或體弱患者。
- 相較於搖法:捩法帶有明確的矯正方向性,而非單純環轉放鬆。
捩法作為中醫外治法之精微技術,需嚴格遵循「因人、因病、因時」三因制宜原則,其操作細膩度與辨證精準度直接影響療效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發展其適應症與禁忌,使其成為傷科推拿體系中不可或缺之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