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裂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裂漿
裂漿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指孕婦未至臨產之期,而胞衣先破,羊水早泄,以致產程艱難。此症首見於清代毛希蒙所著《大生全書》,其云:「產期未到,惡露先下,以致水乾難生,俗名裂漿。」意指胎兒未足月時,胞宮內羊水過早流失,導致產道失潤,胎兒轉動不利,遂成難產之候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裂漿之成因多與衝任二脈失調、氣血虧虛,或腎氣不足相關。衝任主司胞胎養育,若孕母素體氣血虛弱,或孕期勞倦過度,損傷衝任,則胞宮固攝無力,胎膜早破;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發育,若腎氣虧虛,不能繫胎固胞,亦可能引發此症。此外,肝鬱氣滯、濕熱下注等病機,亦可能擾動胞宮,促使胎膜脆弱而早裂。
歷代醫家對裂漿之治,多從補益氣血、固腎安胎著手。若症屬氣血兩虛者,常選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加味芎歸湯」,以當歸、川芎補血行氣,佐黃耆、人參益氣固脫;若腎氣不固者,則以「壽胎丸」加減,取菟絲子、桑寄生補腎安胎,續斷強筋固胞。然此症既成,羊水已泄,古方亦強調「潤胎易產」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倡以麻油、蜂蜜等潤滑之品助產,或配合針灸刺激合谷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氣催生。
此症雖名「裂漿」,然非指胞衣撕裂,實強調羊水早破、產道乾澀之病機。古籍中亦載有「試水症」與之相類,然試水症多屬臨產前胞漿漸漏,與裂漿之未產先破有別,不可混為一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