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大夔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林大夔

林大夔,字頌先,清代中醫名家,專精於針灸療法及痧症診治,尤以痧症理論與臨床實踐見長。其學術貢獻集中於痧症文獻整理與針刺技術改良,並撰有《痧書源流》與《林氏救痧書》二著,對清代痧症醫學的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

林氏深入研究痧症典籍,認為當時流傳的痧症醫書雖眾,然內容多有重複繁雜之弊。如費山壽所著《救急痧症全集》,雖論述詳盡,卻未臻簡要。為此,林大夔耗時兩載,考證諸家學說,刪繁就簡,於光緒十七年(1891年)纂成《林氏救痧書》。該書系統歸納痧症辨證要點,強調「痧毒內伏」與「氣血壅滯」為病機核心,並詳述針刺放痧之法,尤重「挑痧」與「刺絡」技術,以通絡泄毒為治療原則。

痧症理論與針法特色

林氏承襲《痧脹玉衡》等經典理論,將痧症分為「急痧」(陽痧)與「慢痧」(陰痧)兩類:

  1. 急痧:多因暑熱穢濁之邪驟襲,症見卒然昏仆、吐瀉交作,林氏主張以三棱針速刺十宣、委中等穴,配合刮痧導邪外出。
  2. 慢痧:常因氣滯血瘀日久,症見纏綿寒熱、胸悶腹脹,治以毫針深刺內關、足三里,佐以藥熨溫通。

其針法特點在於「辨絡施針」,依據痧毒深淺選用不同針具:表淺紅痧以瓷針輕刮,深層紫痧則以鋼針點刺出血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則。

文獻考據與學術評價

《痧書源流》為林氏考證痧症專著的重要文獻學著作,梳理清代痧書傳承脈絡,指出多部醫書皆衍生自郭志邃《痧脹玉衡》,然臨證應用需因地制宜。林氏批判性繼承前人經驗,提出「痧無定脈,以症為先」的診斷原則,強調望診(舌底青筋、胸背紅點)與觸診(肌膚板硬)的綜合運用。

林大夔之學術成就,不僅完善了痧症診療體系,更推動針刺技術在急症中的應用,後世視其為清代痧症學派之重要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