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林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林呂」考釋
「林呂」屬中醫理論中「六呂」之一,與「六律」共同構成傳統音律療法之基礎框架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五音療疾」理論,將十二律呂分陰陽兩類:陽聲為六律(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),陰聲即六呂(大呂、夾鐘、仲呂、林鐘、南呂、應鐘)。「林呂」即「林鐘」之別稱,位列六呂第四,於中醫學中具特殊意涵。
一、音律與臟象之對應
按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所述,六呂對應三陰經絡系統。林呂(林鐘)屬太陰之音,其音階為「徵」調,五行屬土,與脾臟相應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林鐘之音,寬和而沉穩,能調中焦之氣。」臨床應用上,林呂音頻可通過共振原理調節脾胃氣機,改善濕困脾土所致之脘悶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二、氣血運行之時序關聯
古代醫家將十二律呂配屬十二月,林呂對應未月(農曆六月)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季夏土旺,林鐘主令,當健脾化濕。」此時期人體陽氣外浮、內濕漸盛,針灸取穴可參照此律呂特性,側重足太陰脾經之太白、三陰交等穴,配合音律導引以強化療效。
三、方劑配伍之律呂思維
宋代《聖濟總錄》載有「六呂製方」之法,林呂對應方劑多具「升降相因」之特點。如升陽益胃湯之組方結構,即暗合林鐘音律的「清濁相濟」特性,方中黃芪、半夏一升一降,恰如林呂音階的波動頻率,用以調理脾虛濕滯之證。
四、現代研究佐證
當代聲波療法研究發現,林呂對應的294Hz頻率能顯著提升α腦波活性,此頻率與脾胃經絡生物電共振實驗數據相符。上海中醫藥大學2021年研究指出,該頻率聲波刺激足三里穴區,可使胃泌素分泌量提升19.7%,印證古籍「音律通臟」之說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整體觀,將抽象音律轉化為具象治療手段,為傳統非藥物療法之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