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口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口渴

產後口渴為婦女分娩後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女科秘旨》。此症多因產時失血過多,或產後汗出過甚,導致津液虧耗;亦有因產後陰血不足,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灼傷津液所致。中醫認為,津液為人體陰液之一,具有濡潤臟腑、滋養肌膚之效,若產後津液受損,則易見口乾咽燥、渴欲飲水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津液耗傷:產時失血,或產後汗出過多,津液隨之外泄,致使口舌失於濡養,故而口渴。
  2. 陰虛火旺:產後陰血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上灼津液,導致消渴飲水不止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津傷型

    • 主症:口乾咽燥,渴欲飲水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生津,潤燥止渴。
    • 方藥:以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為基礎,加天花粉、石斛、知母等,以增強生津潤燥之效。
  2. 陰虛火旺型

    • 主症:煩渴引飲,飲水不止,伴見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生津止渴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止渴四物湯(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茯苓、黃芪),以四物湯養血滋陰,知母、黃柏清熱降火,茯苓健脾利濕,黃芪益氣生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產後口渴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胃、腎三臟為主。肺主宣發肅降,輸布津液;胃為水穀之海,主受納腐熟;腎主水液代謝,司二便。若產後肺胃陰虛,或腎陰不足,皆可影響津液輸布,加重口渴症狀。此外,氣血關係亦為關鍵,因「血為氣之母,氣為血之帥」,失血過多可致氣隨血脫,氣虛則津液不布,故治療時需兼顧益氣養血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亡津液,胃中燥,故令渴。」強調產後津液虧虛為致病主因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陰血不足所致虛熱,主張滋陰清熱以治本。歷代醫家多從補血養陰、清熱生津著手,兼顧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