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林翼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林翼臣,清代醫家,字濟清,四明(今浙江寧波)人。其生平事蹟雖鮮見於正史記載,然所著《瘋癆臌膈辨》一書刊行於光緒十九年(1893年),書末附《梅瘡下疳辨》,足見其於中醫內科雜病與外科瘡瘍之證治皆有獨到見解。

《瘋癆臌膈辨》一書,其名目即揭示四類疑難重症之辨析:「瘋」當指風疾,涵蓋中風、癲癇等風木為病;「癆」屬虛損之證,涉及肺癆、五勞七傷等陰陽氣血耗傷;「臌」為水腫脹滿,關乎三焦氣化失司;「膈」乃噎膈反胃,多因痰氣瘀結食道。林氏以「辨」為題,顯見其重視病機辨析與鑑別診斷,此正合中醫「同病異治,異病同治」之辨證精髓。

書中所附《梅瘡下疳辨》,則專論楊梅瘡(梅毒)與下疳等外科疾患。明清之際,梅毒自海外傳入,醫家稱之為「廣瘡」或「霉瘡」,林氏能獨立成篇辨析此證,反映其對時疾新病的臨床觀察。按中醫理論,此類穢瘡多歸因於濕熱毒邪內蘊,或兼淫慾傷腎,治療常以解毒化濕、涼血敗毒為法,如土茯苓、金銀花等藥皆為當時常用。

考林氏所處時代,正值溫病學說蓬勃發展之際,江浙醫家多擅長熱病證治。雖其著作未明確提及溫病理論,然四明地區醫風向來兼收並蓄,既承仲景傷寒之學,又融時方輕靈之長。從「辨」字著眼,可推知林翼臣臨證重視病位深淺、邪正盛衰之辨,此與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辨證思路或有相通之處。

林氏著述雖流傳不廣,然觀其選題,皆為當時臨床難治之證,尤以「臌膈」二病,在現代醫學中屬肝硬化腹水、消化道腫瘤等範疇,足見中醫對疑難重症的認識積累。其將瘋癆與臌膈並列討論,暗合「怪病多痰」「久病入絡」之說,可能涉及痰瘀互結病機的應用,此亦清代醫家治療沉痾的常用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