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臨草

臨草,見載於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,為中醫婦產科專有名詞,意指婦女即將分娩之狀態,即「臨產」。此詞彙源自古代醫家對產程觀察之描述,強調產婦在胎兒娩出前所呈現之生理徵兆與氣血變化,與現代醫學所謂「產兆」概念相通,然中醫更注重氣機升降與臟腑功能之協調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臨草乃「瓜熟蒂落」之自然過程,與衝任二脈、胞宮氣血密切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育者,陰陽調和,血氣充盛,則產自順。」臨草時,胞宮氣血由靜轉動,衝任之脈氣血下注以促胎兒娩出。若氣血充足、經脈通暢,則產程順利;反之,若氣滯血瘀或氣血虛弱,則易致難產。

臨草之生理表現

  1. 見紅:產前陰道排出少量血性黏液,中醫稱為「弄胎」,屬胞宮氣血活動之象,為臨草先兆之一。
  2. 陣痛:醫籍稱「陣陣作痛」,乃胞宮收縮以推動胎兒下行,此過程需氣血協力。若痛而不產,需辨別是否因氣滯或血虛所致。
  3. 破水:胞衣先破,羊水流出,古稱「漿破」,為臨草關鍵徵兆。然若漿破過早而產程延滯,則可能與腎氣不足或氣血失調有關。

臨草與臟腑關係

  • :主生殖,臨草時腎氣充盛與否直接影響產力。腎虛者易見產程無力。
  • :主疏泄,調節氣機。肝氣鬱結可致氣滯血瘀,引發產痛不暢。
  • 脾胃: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,難以濡養胞宮而致產程遲滯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臨產之時,宜靜待其自然,勿妄擾氣血。」強調臨草過程需順應自然,醫者或產家不宜過度干預,避免擾動氣機。此外,《十產論》進一步區分「正產」與「異常產」,臨草之順逆與產婦體質、調攝密切相關。

綜觀之,臨草一詞涵蓋中醫對產程動態之整體觀察,結合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理論,體現古人對生命誕生之細膩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