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口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口噤
病證名,指產後婦女出現牙關緊閉、口不能張的症狀,屬中醫「產後痙病」範疇。此證首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一,其病機主要因產後氣血驟虛,風邪乘虛侵襲手三陽經(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所致。手三陽經之筋脈皆上行結於頜面,若受風冷之邪,則筋脈拘急,發為口噤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產後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經脈失養,腠理不固,風邪易襲。
- 風邪外侵: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客於三陽經,阻滯筋脈,致氣血運行不暢,筋急而噤。
- 痰瘀阻絡:若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或痰濕內蘊,亦可阻滯經絡,加重筋脈拘急。
辨證論治
-
氣血虛弱證
- 主症:口噤不開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- 治法:大補氣血,佐以祛風。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。若兼惡寒發熱,為氣血虛極,可加防風、羌活以疏風透邪;若氣虛甚而汗出肢冷,急投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回陽固脫。
-
風邪襲絡證
- 主症:口噤伴頭痛、項強,或發熱惡寒,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數。
- 治法:養血祛風,舒筋活絡。
- 方藥:愈風散(荊芥穗焙研)合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,或小續命湯加減(麻黃、防風、桂枝、人參等)。
-
痰瘀阻絡證
- 主症:口噤難開,胸悶嘔惡,或惡露不下,舌暗苔膩,脈弦澀。
- 治法:化痰祛瘀,通絡解痙。
- 方藥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甘草)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,酌加全蠍、僵蠶以熄風通絡。
針灸療法
可配合針刺合谷(手陽明經原穴)、頰車(足陽明經穴)、下關(局部取穴)等,以疏調經氣、緩解筋急。
古籍參考
除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:「產後口噤,乃血虛風中三陽之筋」,強調補虛為本,祛風為標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產後瘀血與風邪相搏之病機,主張活血與祛風並行。
此證需與「破傷風」鑑別,後者多有外傷史,發病急驟,呈角弓反張之狀,治法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