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產
臨產,又稱臨蓐、臨盆、臨月、臨草、臥蓐、坐蓐、坐草、上草、免蓐等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為中醫婦科學重要術語,指孕婦臨近生產,即將進入分娩期的生理階段。
中醫對臨產的認識
中醫認為,臨產是胎兒成熟、瓜熟蒂落的自然過程,與母體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-
氣血與臨產的關係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血氣足,則胎自安;血氣和,則產自順。」臨產時,母體需氣血充盈,方能推動胎兒娩出。若氣血虛弱,可能導致產程延滯。
- 氣血運行以「滑利」為要,若氣滯血瘀,易使產道不暢,影響分娩。
-
臟腑與臨產的調節
- 腎氣:主生殖,腎氣充盛則胎元穩固,臨產時腎氣推動胎兒下行。
- 肝氣:主疏洩,肝氣條達有助於產道鬆弛,促進分娩順利。
- 脾胃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健運則母體有力,產程順暢。
-
經絡與臨產的影響
- 衝任二脈:主胞胎,臨產時衝任氣血下注胞宮,促使胎兒娩出。
- 督脈:統攝陽氣,與任脈協調,維持分娩時的陰陽平衡。
臨產的徵兆
中醫古籍記載,臨產前常見以下徵候:
- 見紅:陰道排出少量血性黏液,為「試胎」或「弄胎」,屬氣血活動之象。
- 陣痛:子宮收縮逐漸規律,中醫稱「離經之痛」,乃氣血運行促使胎兒轉動。
- 胎動異常:胎兒活動減少或加劇,反映氣血變化。
中醫對臨產的調理原則
歷代醫家強調臨產前需使氣血調和、產道通暢,並注重精神安定,避免驚恐傷氣。部分方劑如保產無憂散(又稱「十三太保方」)用於安胎助產,但須依體質辨證施用。
綜上,臨產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生理過程,更涉及氣血、臟腑、經絡的整體協調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傳統醫學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