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產七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臨產七候詳解

「臨產七候」為中醫產科學中描述產婦分娩前兆的七種典型症候,出自清代醫家寄湘漁父所著《達生保赤編》。此理論以氣血運行與經脈變化為核心,反映胎兒娩出前母體陰陽氣血的動態調整,以下分述其生理機轉與臨床表現:

  1. 臍腹急痛
    因胎兒下移壓迫胞宮,衝任二脈氣血壅滯,引發陣發性絞痛。中醫認為此為「試胎」現象,乃氣血欲通未通之象,痛感由疏至密,標誌產程啟動。
  2. 腰酸重墜
   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,胎元下壓致使經氣受阻,腎府失養。此症多伴隨骶骨酸脹,屬「督脈受迫」之候,提示胎頭已入盆。
  3. 眼中出火
    肝開竅於目,產時肝血驟下聚於胞宮,虛陽上浮而致目赤澀痛,或覺眼前閃光。此為「血虛火炎」之暫態,與《傅青主女科》「分娩時氣血交爭」之理相通。
  4. 谷道挺迸
    指肛門墜脹欲便之感。因胎體壓迫直腸,陽明經氣下迫,然非實熱結滯,乃「氣陷欲升」之兆,與《醫宗金鑑》「臨產谷道先挺」記載相符。
  5. 室戶腫滿
    會陰部氣血充盈而腫脹,屬任脈與肝經所過之處。胞宮口開張時,局部絡脈氣血壅盛,呈現「血聚陰門」之象,為產門將開之徵。
  6. 手中指筋脈跳動
   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至中指,胎兒下降時胞宮氣血波動,經絡感傳至末梢。此現象被視為「胞脈動應」,古人常以中指脈動判斷產程進展。
  7. 胞漿或血大來
    胞漿破出為「胞衣先破」,屬胎膜自然破裂;若見血量大下,則為「試水」或「見紅」。二者皆因產道開、氣血下注,符合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血氣已動,漿血俱下」之述。

此七候體現中醫「象思維」特色,將局部症候與整體經絡氣血變化相聯結,不僅作為產程觀察指標,更蘊含「氣血為分娩動力」的理論基礎。清代醫家多以此結合脈象(如離經脈)綜合判斷,展現傳統產科辨證之精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