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產時五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產時五忌
臨產時五忌,出自《胎產須知》,為古代中醫對產婦臨盆時的重要指導,旨在避免生產過程中的不當行為,影響氣血運行與胎兒娩出。此五忌融合中醫理論,強調產婦身心狀態與環境調節,以下詳述其內涵:
一忌用力太早
中醫認為,分娩乃「瓜熟蒂落」的自然過程,需待產婦氣血充盈、胞宮開合得宜時,胎兒方能順利娩出。若過早用力,恐耗傷氣血,導致產力不足,甚至引發「氣滯血瘀」,使產程延長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時未至,強力為之,反致難生。」故須待胎氣轉動、陣痛緊密時,始可順勢施力。
二忌曲身坐臥
產時姿勢關乎氣血通暢與胎位順逆。中醫主張「正身安臥」,避免蜷曲身體或久坐不動,以免壓迫胞宮經脈,阻礙胎氣下行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指出:「產婦宜舒展其身,使氣血周流。」若曲身過甚,易致「胞絡受阻」,影響胎兒轉動,甚或造成「橫產」「倒產」等異常胎位。
三忌驚憂
情志因素在中醫產科學中至關重要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驚則氣亂,憂則氣結。」產婦若受驚恐或憂思過度,可使肝氣鬱滯、心氣耗散,進而干擾胞宮氣機,導致「氣滯不暢」,延滯分娩。古代醫家強調「安神定志」,產房宜保持寧靜,避免喧嘩擾動,以維產婦心神安定。
四忌不飲食
分娩耗氣傷血,中醫重視「穀氣養元」之理。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產時宜進糜粥,以助胃氣。」若產婦空腹,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易致「產力衰微」。然飲食須溫軟易化,如米湯、粥品,避免油膩重滯之物妨礙中焦運化。
五忌閉鎖
產房環境需「通氣調陰陽」。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產室當通風透氣,避穢濁之氣。」緊閉門窗易使空氣滯濁,影響產婦呼吸與氣血運行,且「濁氣壅塞」可能引發暈厥或感染(古稱「產後惡露不暢」)。然通風時需避直接風寒,以防外邪乘虛而入。
此五忌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氣血和調」的核心思想,透過調節產婦身心、環境與時機,以順應自然分娩之道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傅青主等亦於著作中反覆申明此理,足見其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