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產五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臨產五要

臨產五要,出自清代醫家員從雲所著《產科一得》,為中醫產科學中關於臨產調護的重要理論,強調產婦於分娩前後須注意的五項要點,以確保生產順利,母子平安。此理論融合中醫氣血、臟腑學說,並結合臨床經驗,對產科護理具有指導意義。

一、要審時

「審時」指須準確判斷產程時機。中醫認為,分娩為「瓜熟蒂落」的自然過程,然產婦氣血盛衰、胞宮開闔與胎兒轉動皆需順應天時。若未至產程而過早用力,易耗氣傷血;若時機已至卻延誤,則恐致氣滯血瘀。古醫籍強調「試痛」與「正產」之別:試痛為假性陣痛,痛無規律;正產則陣痛漸密,腰腹墜脹明顯,伴胞漿下漏。醫者需透過脈象(如尺脈滑利)、產婦神色及胎動變化綜合判斷。

二、要飲食

臨產時飲食調攝關乎產力盛衰。中醫主張「穀氣充則血氣足」,產前宜選易化生精微之物,如糜粥、參湯(氣虛者可用獨參湯)、桂圓湯等,以滋養脾胃、補益氣血。然需避免膏粱厚味,恐滯礙脾胃運化,反致氣機不暢。若產程過長,可少量頻服溫蜜水或當歸湯,助潤燥生津,緩解疲憊。

三、要戒喧鬧

產房宜靜,避免驚擾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」,情緒波動易使氣血逆亂,影響胞宮收縮。故需屏退閒雜,令產婦心神安定。傳統中醫亦重視「借地法」,即擇清淨處待產,暗合現代醫學減少環境壓力之理念。此外,穩婆(助產者)言語須溫和,以安其志。

四、要設法助其力量

此指透過外治法與內服藥輔助產力。若產婦氣虛乏力,可針灸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催產;血瘀胞阻者,可配合按摩腹部(如「手法轉胎」)或服用佛手散(當歸、川芎)活血行氣。另可囑產婦適時運用「臨產六字訣」——睡、忍痛、慢臨盆,以蓄力待時。然需辨明虛實,不可妄用峻藥。

五、要安頓胞衣

胞衣(胎盤)娩出為產後關鍵。中醫視胞衣為「血氣所凝」,若滯留不下,易致血暈、腹痛等症。《醫宗金鑑》記載,可內服生化湯化瘀生新,外敷蓖麻子膏助其脫落。處理時需謹慎,避免暴力牽扯,防衝任受損。古法亦強調「寒溫得宜」,產後忌受風冷,以防瘀血內停。

此五要貫穿中醫「未病先防」思想,結合辨證施護,體現古人對產科生理、病理的深刻觀察。後世醫家如傅青主等,亦於此基礎上發展出更完備的產科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