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產血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產血暈
臨產血暈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三。此證多因產婦臨盆之際,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導致氣血驟虛,清竅失養,故而突發昏暈、神識不清,甚或人事不省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主要因產時氣血耗傷過甚所致。蓋婦人分娩時,胞宮大開,血室空虛,若產程過長,或胎兒過大,或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皆易致陰血暴脫。血為氣之母,失血過多則氣無所附,形成氣血兩脫之危候。此外,若產婦情志過度緊張,肝氣上逆,擾動心神,亦可加重暈厥之症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產時或產後突然暈眩,面色蒼白,冷汗淋漓,心悸氣短,甚則昏不知人,目合口開,手撒肢冷,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。此屬「脫證」範疇,與「閉證」(如痰壅氣閉之暈厥)有別,當細辨之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首重回陽救脫,急固其氣,以挽危亡。
- 獨參湯(《十藥神書》):為急救首選,取人參一兩(30克)濃煎頓服,以大補元氣,益氣固脫。人參性甘微溫,能「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」,尤擅救氣血津液之驟脫。
- 若兼見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者,可改用參附湯(《正體類要》),以人參配附子,益氣回陽,救逆固脫。
- 血脫甚者,可加當歸補血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,重用黃芪補氣生血,佐當歸養血和營,共奏「血脫益氣」之效。
辨證要點
此證須與「子暈」(妊娠眩暈)、「產後血暈」相區別。子暈多因肝陽上亢或脾虛濕盛,發於妊娠中後期;產後血暈則見於分娩後,病因除血虛氣脫外,尚有瘀血上攻(如惡露不下,瘀阻清竅)之實證。臨床當審因論治,不可混同。
古籍參考
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強調:「臨產血暈,由血去過多,氣無所附,陽隨陰脫,急用獨參湯灌之。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指出:「產後血暈,乃血入肝經,甚至眼花心悶……然臨產血暈,尤當急固其氣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此證之重視,均以固氣攝血為救治關鍵。
此證屬產科急症,醫者須明辨虛實,及時施治,以防變生他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