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盆
「臨盆」一詞,源自中醫婦科典籍,指婦女妊娠足月,胎兒成熟,即將分娩之際。《女科撮要》中,薛立齋曾提及此詞,並將其與「臨產」互為解釋,二者皆指產程啟動前後之關鍵階段。
中醫理論認為,臨盆之機轉與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女子以血為本,妊娠期間,胞宮蓄養胎元,全賴衝任二脈之氣血充盈。待胎孕十月,氣血充盛,胎兒形神俱備,則母體氣機自然發動,推動胎兒娩出。此過程稱為「瓜熟蒂落」,強調陰陽調和、氣血通暢為順產之基礎。
從經絡學說而言,臨盆時胞宮氣血波動,尤以手太陰肺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要。肺主氣,肝藏血,氣血協調則產程順遂;若氣滯血瘀,則易致難產。古代醫家常以脈象判斷臨盆時機,如「離經脈」之現,即孕婦雙手中指兩側脈搏跳動至指端,視為臨產徵兆。
此外,中醫亦重視產前調攝,強調「靜待自然」,避免過早干預。歷代醫家如傅青主、陳自明等,皆主張產前宜安神定志,使氣血平和,以利胎兒順應產道而下。
總言之,「臨盆」於中醫體系中,不僅為生理現象,更蘊含氣血陰陽之動態平衡,體現天人相應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