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泣穴詳解
概述
臨泣為中醫經穴名,分為頭臨泣與足臨泣,二者皆屬足少陽膽經,雖同名「臨泣」,但位置與功能各異,臨床應用亦有區別。
頭臨泣
定位
頭臨泣位於頭部,具體位置為:
- 取穴法:正坐或仰臥,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.5寸,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。
- 解剖層次:在額肌中,布有眶上神經及眶上動、靜脈分支。
功能與主治
頭臨泣為足少陽膽經、陽維脈之交會穴,主要功效包括:
- 清頭明目:主治目赤腫痛、目眩、流淚等眼疾。
- 通竅醒神:用於頭痛、鼻塞、鼻淵等頭面疾患。
- 調神安志:可輔助治療癲癇、驚悸等神志病症。
臨床配伍
- 配風池、太陽,治偏頭痛。
- 配攢竹、合谷,治目赤腫痛。
足臨泣
定位
足臨泣位於足部,具體位置為:
- 取穴法:在足背外側,第4、5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,小趾伸肌腱外側。
- 解剖層次:有足背靜脈網及第4蹠背動、靜脈,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。
功能與主治
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,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帶脈,主要功效包括:
- 疏肝利膽:主治脅痛、乳癰、月經不調等肝膽經病症。
- 通絡止痛:用於足跗腫痛、偏頭痛、目外眥痛等經絡循行部位疾患。
- 調理帶脈:可治療帶下、疝氣等帶脈相關疾病。
臨床配伍
- 配丘墟、三陰交,治足跗腫痛。
- 配乳根、肩井,治乳癰。
總結
頭臨泣與足臨泣雖同名,但分屬頭足,功能各異。頭臨泣偏重於頭面五官及神志病症,而足臨泣則長於疏肝利膽、調理帶脈及下肢疾患,二者皆為足少陽膽經要穴,臨床應用廣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