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臨蓐

臨蓐,又稱「臨產」,指婦女妊娠足月,胎兒即將娩出之際的生理過程。此名詞見載於《張氏醫通·卷十》,為中醫產科重要術語,涵蓋分娩前後之氣血變化與臟腑調節機制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臨蓐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關鍵在於母體氣血充盈與運行通暢。妊娠期間,胞宮賴氣血以養胎;臨產時,氣血驟然下注胞宮,化為「娩力」,推動胎兒娩出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血氣足則產易,血氣虧則產難」,強調氣血為臨蓐之本。
  2. 臟腑功能協調

    • 腎氣:主司生殖,腎精充沛則胞宮有力,可助胎兒轉位及娩出。
    • 肝氣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避免產時氣滯血瘀所致之疼痛或難產。
    • 脾胃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健運則產婦體力充沛。
  3. 經絡與臨蓐
    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衝任二脈直接絡屬胞宮。臨產時,經氣匯聚於下焦,促使胞宮收縮。若經脈瘀阻或氣血不足,可能導致產程延滯。

臨蓐分期與中醫辨識

傳統中醫雖未明確劃分現代醫學之產程階段,但透過症候觀察產程進展:

  • 試胎(預兆期):妊娠後期偶發腹痛,時作時止,屬「試水」或「弄胎」,為胞宮氣血蓄積之象。
  • 正產(正式臨產):陣痛規律、腰腹墜脹加劇,伴「見紅」或胞漿破水,標誌氣血全力推動胎娩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指出:「臨產之脈,離經而動」,描述產婦脈象突變為離經脈(浮數散亂),反映氣血外趨胞宮之象。另《十產論》提及「正產」與「異常產」之別,強調胎位、母體氣血狀態對臨蓐順逆之影響。

臨蓐過程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認為產婦需順應自然之力,配合情志安定與氣血調和,方能順利娩胎。此概念貫穿中醫產科理論,亦為歷代醫家臨床辨治之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