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口鼻黑鼻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口鼻黑鼻衄

病證名:產後口鼻黑鼻衄為產後重證之一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二。此證多因產後氣血耗散,營衛失調,血不歸經,逆亂上衝,散入諸經而不得復還,故見口鼻周圍泛現黑氣,並伴隨鼻衄。古籍指出,此證乃「胃絕肺敗」之危候,預後多不良,然臨證仍可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消血散:產後元氣大虛,氣不攝血,血隨氣逆,上犯清竅。
  2. 虛熱內生:陰血虧損,虛火妄動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。
  3. 營衛失和:衛外不固,營陰外泄,氣血逆亂,鬱滯於面,故見黑氣纏繞口鼻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口鼻周圍顯現青黑之氣,鼻中出血,血色多淡紅或暗紅。
  • 兼症:面色蒼白或潮紅,氣短神疲,或見微熱、汗出。
  • 危重徵象:若黑氣蔓延至額顴,衄血不止,則提示臟氣衰敗,病情險惡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治則:急宜補氣固脫,溫陽攝血,佐以清降虛火。
  • 主方
    • 二味參蘇飲加附子:人參大補元氣,蘇木行血祛瘀,附子回陽救逆,共奏益氣攝血、溫通經脈之效。
    • 若虛熱明顯,可酌加生地、丹皮涼血止血;氣隨血脫者,重用黃耆、山茱萸斂固元氣。
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此證「不可治」者,乃警示其病勢兇險,非謂全然無救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提出,若及時峻補氣血、調和陰陽,或可轉危為安。

中西醫參照
現代醫學中,此症或與產後凝血功能障礙、血小板減少等相關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血逆亂之本,治療上以固本培元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