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睡前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臨睡前服
臨睡前服為中醫方劑學術語,屬特殊服藥法之一,指於就寢前服用藥物。此法主要針對病位在胸膈、脅肋或肺部的疾患,因藥物於此時服用,可藉人體臥位之勢,使藥力更易趨近病所,發揮最佳療效。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與晝夜節律相應,夜間陽氣內斂,陰氣漸盛,臟腑功能亦隨之變化。胸膈以上屬上焦,涵蓋心肺;脅肋為肝膽經脈所過;肺主肅降,其氣機以下行為順。當病邪盤踞於此,如咳嗽、喘促、胸悶脅痛、失眠等症,於臨臥時服藥,可順應夜間氣機沉降之性,助藥力直達病位。例如:
- 治肺系疾病:如痰飲咳喘,服用止咳平喘方劑(如定喘湯、蘇子降氣湯),臥時藥液停留上焦時間較長,更能濡養肺絡、化痰降逆。
- 調肝膽鬱滯:脅肋脹痛或肝火上炎所致失眠,服用疏肝理氣之劑(如柴胡疏肝散),夜間藥性隨肝經氣血流注,可緩解鬱結。
- 安神寧心:用於心腎不交之虛煩不寐,安神類方劑(如天王補心丹)睡前服,可借陰時助養心神。
此服法亦需結合藥物特性。若方中含重鎮安神(如龍骨、牡蠣)、斂汗固澀(如五味子)或滋膩補益之品(如熟地黃),夜間服用可避免干擾日間活動,並順應人體吸收節律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病在上者,先食而後藥」,而臨睡前服即為此類調理原則之延伸。
總此,臨睡前服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與「引藥歸經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時機與體位的配合,強化方劑的針對性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