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臨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臨月

臨月,又稱臨產,出自《外臺秘要》卷三十三,指婦女妊娠足月,即將分娩的階段。中醫認為,此時胎兒已發育成熟,母體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皆為分娩做好準備,屬於「瓜熟蒂落」的自然生理過程。

中醫理論對臨月的認識

  1. 氣血調和
    臨月時,母體需氣血充盈以推動胎兒娩出。中醫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若氣虛則產力不足,易致難產;血虛則產道失潤,影響胎兒下行。故妊娠後期常以補氣養血之方調理,如八珍湯加減,以助順產。
  2. 臟腑與經絡作用

    • 腎氣:主生殖,臨月時腎氣充盛,可促進子宮收縮。若腎虛則宮縮無力,需補腎固胎,如用壽胎丸
    • 肝氣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肝氣鬱結可能導致氣滯血瘀,影響分娩,此時需疏肝理氣,如逍遙散加減。
    • 衝任二脈:為「血海」,臨月時衝任氣血下注胞宮,推動胎兒娩出。若衝任虛弱,易致產程延長。
  3. 產前徵兆
    中醫古籍記載,臨月前可能出現「試胎」(偶發宮縮)、「弄胎」(不規則陣痛)等現象,屬正常生理變化。真正臨產時,則見「陣痛頻密」、「見紅」(陰道少量出血)、「破水」等徵象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到:「妊娠十月,五臟俱備,六腑齊通,納天地氣於丹田,使關節、人神皆備,但俟時而生。」強調臨月時機需順應自然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指出:「臨產時,宜靜待勿慌,若氣血調和,則分娩自順。」反映中醫重視產前身心狀態的平衡。

臨月調養原則

中醫主張產前宜「調氣血、和陰陽」,避免過度進補或勞累。飲食可選易消化之物,如粥類、山藥等,以養胃氣;亦可適度活動,如緩行以助氣血流通。若胎位不正,可配合艾灸至陰穴矯正。

綜上,臨月為中醫婦科重要概念,其理論結合氣血、臟腑及經絡學說,強調自然分娩與母體調理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