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閉

病證名,又作淋閟淋秘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此證為中醫臨床常見之小便異常病候,主要涉及淋證癃閉兩類病症,其病因病機與膀胱、三焦氣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一、淋閉之定義與分類

  1. 淋與癃閉之總稱

    • :指小便滴瀝澀痛,排尿不暢,伴有尿道灼熱、刺痛等症,多因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或腎虛所致。
    • (癃閉):指小便急滿不通,甚則點滴難出,多因氣機壅滯、水道閉阻,或腎陽不足、氣化無力而成。
  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二十一》提及:「熱結下焦則為溺血,令人淋閉不通。」說明濕熱蘊結下焦,可導致血淋或小便閉塞。
  2. 指癃證

    • 朱丹溪於《丹溪心法·淋》中提出:「淋閉,古方為癃。癃者,罷也。不通為癃。」此處將淋閉與視為同義,強調其以小便不通為主要表現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淋閉之成因複雜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膀胱,阻遏氣機,導致小便澀痛或閉塞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或久病入絡,瘀血阻塞尿道,引發淋瀝或閉癃。
  3. 腎氣虛衰:年老體弱,或房勞過度,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無力,以致小便不利。
  4. 三焦壅滯:三焦為水道之通道,若上焦肺失宣降、中焦脾失健運、下焦腎失開闔,皆可影響水液代謝,形成淋閉。

三、相關證型辨析

  1. 淋證:分為熱淋(小便灼熱刺痛)、石淋(尿中夾砂石)、血淋(尿血疼痛)、膏淋(小便混濁如脂)、勞淋(遇勞即發)等,各型病機與治法各異。
  2. 癃閉:可分為實證(濕熱、瘀阻)與虛證(腎陽虛、脾氣陷),實者宜通利,虛者宜溫補。
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靈樞·本輸》提及:「三焦者……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」說明三焦氣化失常與淋閉之關係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淋證多因「腎虛而膀胱熱」,提出虛實夾雜之病機特點。

淋閉一證,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辨明病性虛實、病位臟腑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