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淋閟
淋閟為中醫病證名,指小便急迫、尿量短少,甚則點滴難出或閉塞不通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文中提及:「熱至則身熱……血溢血洩,淋閟之病生矣。」後世醫家亦稱此證為「淋閉」,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、氣化不利相關,屬淋證與癃閉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淋閟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下焦濕熱、氣滯血瘀,或腎與膀胱氣化失司。濕熱之邪客於膀胱,阻滯水道,則小便澀滯不利;若熱傷血絡,可兼見尿血;若久病及腎,氣陰兩虛,則氣化無權,小便點滴難通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瘀血內停,或外感熱毒,皆可導致三焦水道壅塞,發為淋閟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小便短赤、頻急澀痛,或排尿時中斷,甚則閉塞不通,小腹脹滿疼痛。若屬濕熱證,多伴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膩;若為氣滯血瘀,則見脅腹脹痛、舌質紫暗;虛證者則以神疲氣短、腰膝酸軟為特徵。
證型分類
- 濕熱下注:小便灼熱刺痛,尿色黃赤,兼見發熱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八正散或導赤散加減。
- 氣滯血瘀:小便澀滯不暢,小腹脹痛拒按,舌暗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行氣活血,方選沉香散合桃仁承氣湯。
- 腎氣虧虛:小便無力,點滴而下,腰膝冷軟,脈沉細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濟生腎氣丸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諸淋者,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。」強調腎虛為本,膀胱濕熱為標。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癃閉虛實,提出「實者宜清利,虛者宜溫補」之治則。
淋閟一證,涵蓋現代醫學之尿路感染、前列腺增生、泌尿繫結石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化功能,結合四診以明病性虛實,方為論治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