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家

淋家一詞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指素患淋證之人。淋證為中醫病名,泛指小便頻數短澀、滴瀝刺痛、小腹拘急引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。此類患者體質多偏濕熱或陰虛,或因久病耗傷正氣,導致下焦氣化不利,水道失調。

病因病機

淋家之成因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過食辛熱肥甘,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膀胱,氣化失司。
  2. 腎虛不足:勞欲過度,或久病體弱,腎陰虧虛,虛火灼絡;或腎陽不足,氣化無權。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滯水停,鬱久化熱,下擾膀胱。
  4. 脾虛濕困: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下注膀胱,與熱相搏。

臨床表現

淋家除原有淋證症狀外,易因外感或內傷誘發病情加重,常見:

  • 小便異常:尿頻、尿急、尿道灼痛,或尿色渾濁、夾有砂石(石淋)、血絲(血淋)。
  • 局部不適:小腹脹滿或墜痛,腰骶酸軟。
  • 全身兼症:濕熱重者見口苦舌紅、苔黃膩;陰虛者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;氣虛者見神疲乏力、脈弱。

辨證分型

淋證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,淋家亦多屬此範疇:

  1. 熱淋:小便赤熱刺痛,伴發熱、舌紅苔黃膩,屬濕熱蘊結。
  2. 石淋:尿中夾砂石,或排尿突然中斷,腰腹絞痛,因濕熱煎熬成石。
  3. 氣淋:小腹脹滿明顯,小便滯澀,每因情志波動加劇,屬肝鬱氣滯。
  4. 血淋:尿色深紅或夾血塊,熱盛者刺痛劇烈,虛證者隱痛綿綿。
  5. 膏淋:小便渾濁如米泔,或滑膩如脂膏,多因腎虛固攝無權。
  6. 勞淋:淋證日久,遇勞即發,小便澀痛不著,以脾腎兩虛為主。

治療原則

淋家之治,需分虛實標本:

  • 實證(濕熱、氣滯、砂石):清熱利濕、通淋排石為主,如八正散、石韋散。
  • 虛證(陰虛、氣虛、腎虧):滋陰補腎、益氣通淋為要,如知柏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• 久病夾瘀:佐以活血化瘀,如蒲灰散、琥珀末等。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」,強調淋證以小便不利與疼痛為特徵。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分列諸淋,並指出「諸淋者,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」,闡明腎虛與膀胱濕熱為病機關鍵。

淋家體質特殊,於外感傷寒或內傷雜病時,用藥須顧及其下焦虛實,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」,提示誤汗易傷陰動血,臨證當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