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淋瀝(淋瀝)
證名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,主要表現為小便或精濁排泄不暢,滴瀝澀痛,或穢物流出淋瀝不斷。其病機多與腎虛、膀胱濕熱、氣化失司相關,可分為以下兩類:
1. 小便淋瀝
屬「淋證」範疇,為小便滴瀝難出,伴隨澀痛或頻急之證。《諸病源候論·諸淋候》指出:「腎虛則小便數,膀胱熱則水下澀,數而且澀,則淋瀝不宣。」說明此證多因腎氣不足,膀胱濕熱蘊結,導致氣化不利,水道受阻。臨床特徵為小便頻數而量少,淋瀝不盡,或排尿時灼熱刺痛,甚則一日發作數十次。
中醫將淋證細分為「五淋」(氣淋、血淋、石淋、膏淋、勞淋),各型病機與表現略有差異:
- 石淋:因濕熱煎熬尿液成石,阻塞尿道,小便艱澀刺痛,或尿中夾砂石。
- 膏淋:濕熱下注,小便混濁如米泔或脂膏,多見於乳糜尿。
- 勞淋:久病脾腎兩虛,小便淋瀝遇勞即發,纏綿難癒。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尿路感染、結石、膀胱炎等疾患。
2. 精濁淋瀝
屬「濁病」範疇,指尿道口時有穢物流出,淋瀝不斷,與小便無關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五淋二濁源流》云:「濁病之源,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居半。」其特徵為竅端排出米泔樣、粉糊狀或膿性分泌物,質黏稠,多因濕熱下注、敗精瘀阻,或腎虛不固所致。此類證候與「精濁」相關,常見於前列腺炎、前列腺肥大等病。
病機與辨證要點
淋瀝之證雖表現不同,但總與下焦濕熱、氣滯血瘀、脾腎虧虛相關:
- 濕熱下注:小便灼痛、分泌物黃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腎虛不固:病程日久,淋瀝伴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- 瘀阻精室:精濁夾血絲或塊狀物,排尿刺痛,舌暗紫。
治療上,中醫以清熱利濕、補腎固攝、化瘀通淋為大法,方選八正散、萆薢分清飲、六味地黃丸等加減。古籍如《赤水玄珠》強調「淋瀝點滴而出」屬淋病特徵,需辨明虛實標本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