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咳嗽
產後咳嗽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其云:「產後咳嗽候:肺感微寒,則成咳嗽,而肺主氣,因產氣虛,風冷傷於肺,故令咳嗽也。」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肺衛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,或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上犯肺絡所致。臨床表現與病因病機不同,治法亦異,茲分述如下:
病因病機
- 風寒犯肺:產後元氣未復,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易襲肺衛,肺氣失宣,發為咳嗽。症見咳嗽聲重、痰白清稀,伴發熱惡寒、鼻塞流涕、頭痛無汗等表證。
- 瘀血阻肺:產後惡露不盡,敗血上衝,瘀阻肺絡,氣機不暢,致咳嗽胸悶,痰中帶血,或見小腹脹痛、惡露色暗有塊。
- 陰虛肺燥:產後失血過多,陰液虧耗,虛熱內生,灼傷肺津,症見乾咳無痰、咽乾口燥,或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。
辨證論治
-
風寒束肺
-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止咳。
- 方藥:參蘇飲加減(人參、蘇葉、葛根、前胡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枳殼、木香、生薑、大棗)。若寒邪較甚,可加麻黃、杏仁以增強宣肺散寒之力。
-
瘀血犯肺
- 治法:活血化瘀,止咳化痰。
- 方藥:二母散(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茯苓、桃仁、杏仁)加減。若瘀血重者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、紅花以助活血;若兼氣滯,加香附、鬱金理氣寬胸。
-
陰虛肺燥
- 治法:滋陰潤肺,清熱止咳。
- 方藥:麥味地黃丸(麥冬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)加減。若虛火甚者,加地骨皮、玄參以清虛熱;若津傷明顯,可加沙參、玉竹養陰生津。
其他相關論述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,產後咳嗽須辨虛實,不可一味攻伐,以免更傷正氣。
- 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若產後咳嗽日久不愈,需考慮脾肺氣虛或腎不納氣,可選用補中益氣湯或七味都氣丸等方調理。
此病證雖以肺為病位,然與產後氣血變化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辨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