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露

在中醫古籍中,「淋露」一詞涵義豐富,既可指身體疲困虛弱的狀態,亦可指月經或二便異常的病症。其概念源於古代醫學文獻,並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引申。

詞源與經典考據

「淋露」一詞最早見於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「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。」杜預注:「露,羸也。」此處「露」即「羸弱」之意,指人體因氣血不暢、邪氣壅滯而導致的虛損狀態。清代醫家莫枚士於《研經言·釋露》進一步考證,認為「淋露」即「羸露」,為古時形容疲困的用語。

「淋」古通「癃」,《漢書》中記載「癃疲」之病,意指氣血衰少、形體羸弱之症。故「淋露」可理解為因長期疾病或氣血耗損所致的虛弱表現。

中醫病機與臨床表現

  1. 虛勞疲困
    「淋露」作為疲困之稱,與中醫「虛勞」範疇相關。其病機多因正氣不足、氣血兩虛,或久病耗傷,導致形體消瘦、精神倦怠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《靈樞·官能》提及「寒熱淋露」,意指疾病纏綿難癒,伴隨寒熱錯雜之象,需審察病位,調理經絡氣血。
  2. 月經淋瀝或二便頻數
    部分醫家認為「淋露」亦指婦科或泌尿系統病症。如月經淋瀝不斷(「經漏」),多因脾腎氣虛、衝任不固,或血熱妄行所致;若見小便頻數、淋瀝不盡(「淋證」),則與腎虛、濕熱下注相關。此類病症若遷延日久,正氣漸衰,亦可歸於「淋露」範疇。
  3. 病久不癒
    《靈樞》將「淋露」與「寒熱」並列,強調其病程纏綿、反覆發作的特點。此類病症多因邪氣未清、正氣難復,或治療失當,導致病情延宕,呈現虛實夾雜之態。

辨證與治療思路

中醫對「淋露」的調治,需根據具體病機辨證施治:

  • 氣血虛弱:宜補益脾腎,選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  • 經漏或淋證:屬脾腎不固者,可用固衝湯、完帶湯;濕熱下注者,則以八正散、萆薢分清飲加減。
  • 久病正虛:需扶正祛邪,兼顧調理氣血經絡,如黃芪建中湯、六味地黃丸等。

「淋露」一詞體現中醫對慢性虛損病症的深刻認識,既涵蓋整體氣血衰少之態,亦涉及特定臟腑經絡功能失調。理解其多重涵義,有助於臨床辨證與古籍研讀。